您好,欢迎访问蓝狮在线注册登录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400-888-78588

您的位置:蓝狮在线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新能源汽车产业背后的千亿级生意

发布时间:2023-09-12 17:55人气:

  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与西安的蜜月期,全年产量达101.55万辆,同比上涨277.70%,由此西安跃居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第一大城市。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9万辆,2023Q1整体销量158.6万辆,其中2023年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5.3万辆,单月渗透率达到27%。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配套产业,充电桩行业依然年轻。

  据第一电动网资讯,经历过去几年竞争,行业逐渐出清,充电模块供应商从2015年底的接近40家,到目前还活跃在市场的只有10家左右。

  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绿能慧充”),是位于西咸新区的一家专注于充电、储能、微网行业的科技企业。2020年落户西咸,年底西安研发生产基地开始投产,它也是目前市场上少数具有核心充电系统自研能力的厂商。

  2013年,他刚从北京回西安,当时西安只有特变电工一家企业可供选择,特变电工是一家总部位于新疆的国内电力电能行业头部企业。

  但就在2013年到2023年的这十年间,西安充电桩行业里的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增加至了十几家。路安所在的细分领域企业就更多了,二级配套企业多达上百家,集中在充电模块、电力逆变器、光伏变流器等电热行业。

  近两年,一些头部电力电能企业将他们的研发中心纷纷设立在西安。究其原因并不复杂,西安是一个非常适合做研发的城市。

  首先,西安有科技类企业最需要的科研人才,西交大、西工大、西电提供直接对口毕业生。高校众多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科研上的帮助,当研发团队需要新的模组时,他们甚至可以在西安的高校里直接找到研发团队。去年4月,绿能慧充和交大共建了数字能源研究院,在微电网、储能及充电桩等方面展开合作。

  其次,西安有电力电能行业的储备资源。自“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西安就是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基地,作为老牌工业强市,工业门类齐全、家底颇丰,并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具有扎实的基础。近些年,随着华为、中兴等新兴企业将研发中心落地,西安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这种基础效应辐射到储能、微网、充电模块、逆变器、光伏变流器等行业中,在西安渐渐形成了一个个细分领域的研发集群。

  以逆变器行业举例,光伏逆变器是可以将太阳电池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频率可调节的交流电的电子设备,也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光伏逆变器行业总部虽然集中在华东地区,但近几年行业前15名的企业至少有6家都在西安建立了研发中心。

  总部位于西安的绿能慧充,如今服务出货终端总数量28000余端,累计装机功率达1200MW,累计充电量达13.5亿度。市场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们在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已经取得了突破。

  和逐渐成型的产业链对比明显的是电车车主们的疑惑,为什么他们充电桩依然紧张?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国内品牌小鹏,新能源车企们不断推出充电更快的超级快充充电桩。既然有办法快充,为什么充电站不都安装超级快充充电桩?

  路安告诉我,技术进步决定如今快速充电的基础,但能不能用上超级快充,充电站的场站老板才能最终决定,“充电桩毕竟是生意,我们作为充电桩企业也是为场站老板提供解决方案。”

  当一把充电枪的电流输出能力越强,充电速度理所当然的越快。大容量充电主机配备大功率充电枪,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不断变大的胃口。从理论上说,如果不断加大充电主机容量和充电枪的输出功率,新能源车的车主们就再也不用排队了。

  但现实毕竟不是一场简单的实验。路安告诉我,“如果从新能源充电场站运营的实际角度看,大部分车辆的充电需求依然是常规需求,功率要求不是特别大,一味追求功率大和充电主机容量大,并不能获得足够的收益。”

  新能源车的电池大小也不一样,不同型号的车之间以及不同需求的车主之间,对充电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车充电可能需要100千瓦,有的车可能只需要30千瓦。如果有四五辆车在排队,大家的平均功率是60千瓦,充电站也应该保证每把枪的平均功率在60千瓦。当主机是960千瓦时,最合理的情况下出16把枪。但有的车充得快,有的车充得慢。”

  为了解决不同类型车充电速度不同,又能提高效率,假设可以分配两把超级快充枪,剩下为常规充电枪。只有当每把枪都可以任意调用它需要的能量,功率分配做到极致时,才是效率最高的选择。

  车主们虽然看不到充电桩和汽车之间的能量传送,但这正是各类新能源充电桩企业开展激烈竞争的领域。行业内的竞争点也在这里:充电桩单体的功率池如何做得足够大?单体功率池里的任意一把充电枪拿出来,怎么样可以迅速、准确地调动出电流?

  甚至“功率分配”能力的高低也会间接决定充电场站的营收。如果一个场站有一台960千瓦功率分配更精细化的充电主机,对比另一个安装了8台120千瓦的普通充电主机的场站,车主们同样都排队充电,前一种场站可以比后一种场站高出20%的充电效率。

  效率的提升直接带来利润的提升,也决定了充电场场站会选择哪一家充电桩企业作为供应商。而对提供新能源充电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说,谁能将效率提升做到极致,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

  新能源充电桩行业所需的“效率提升”关键点还在于技术改进。作为一个拥有充足科研资源的城市,西安的研发优势对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很大作用。毕竟企业的目标是盈利,学校的实验室才是突破技术难点的地方。

  当初,绿能慧充想要在西安建设一个可以生产定制化产品的装配车间,作为“秦创原”总窗口的西咸新区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路安告诉我,西咸新区当时主动和他们接触,“除了正常房租补贴外,还给了我们一些关于政策上的优惠。” 今年6月,绿能慧充发布公告,西安子公司计划在西咸投资建设“总部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

  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孤立的事件,对新科技企业的关注和推动也不是意外,其背后动机是西安城市定位的再次升级——向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前进。

  2023年1月14日,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6个科技创新中心。这两个中心的落地,对西安意味着科技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两者都要兼顾,想成为“双中心”的城市,既要有深厚的科研基础,也要有适合播撒“科技创新”这颗种子的城市土壤。

  2022年时,西咸新区新增高校科转平台17个,通过“揭榜挂帅”对接高校实施技术攻关项目27个培育瞪羚企业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9家,16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源杰半导体等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截至今年3月,在“三项改革”的作用下,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上年2.5、2.4、2.2倍,科技资源实现了聚变和产业化倍增。

  围绕着三链,西咸新区针对陕西高校、研究所众多的研发单位,眼光放在500强企业中的科技型企业上,提出要“鼓励引进民营高科企业研发总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研发中心”。将本土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三方联动,找到了本地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融合新路。

  2023年6月12日至6月13日,省委书记赵一德在西安市调研高质量发展情况是提出,要发挥秦创原总窗口、“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用好高新区、西咸新区科技资源,真正做实“双中心”。在讲话中他谈到,陕西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为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科创企业。

  作为成功吸引绿能慧充这类新企业汇聚的创新高地,西咸新区在今年六月底,以7项指标第一领跑西安。拿到“第一”的指标,无一不是围绕着市场主体、新登记企业增长等方面。而身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和秦创原窗口,近年来西咸新区在加速创新驱动、增进民生福祉、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而也正是因为西咸新区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技术、交流平台,更多科技类企业才能落地于此。企业也可以专心于研发、生产和拓展市场规模。绿能慧充目前正在主力研发一种结合了光伏、储能、放电于一体的新技术产品,他们在上海杭州已经有产品落地。“光储充”一体化是行业内认同的发展趋势,也是行业潮流所在。

  “双中心”新定位到底能为西安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怎样的发展势能?西安的新能源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寻找着技术突破口,西安则为产业链形成提供了扎实的科技人才储备与研发环境。一个成熟产业链的形成,离不开区域内的企业聚合,竞争、合作、交流,而在这其中众多企业自身的努力与城市的平台量级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

  一个产业的新生与兴盛,需要时间的沉淀。从西安下线第一辆新能源汽车已经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背后是无数企业在时光的磨砺与城市的滋养中慢慢生长;绿能慧充在西咸设立研究院也已经三年多时间,西咸新区为这样的科技企业提供着有力的保障与支持。当有人开始注意到新能源汽车背后这个千亿级的充电桩市场时,西咸早已与众多科技企业站在了一起——时光的沉淀,才是先行者的最大优势。

推荐资讯

400-888-78588